技術創新不僅提升了紅茶的口感,也讓飲用更加方便。這是湖南農業大學劉中華教授團隊在茶葉深加工領域的新發明——空心微球速溶紅茶。
經過技術創新,黑茶產品安全衛生,口感提升,擴大了產業規模和效益。
對於這種特殊速溶茶的製作原理,劉中華教授解釋道:“茶葉(無論哪種茶)都是在低溫下萃取出茶葉的有效成分,然後通過膜技術進行過濾、分離和濃縮。” ,茶水濃縮。將液體引入專利技術設計的發泡裝置,通入二氧化碳氣體發泡,形成空心氣泡,然後通過高壓均質器和旋轉的高壓噴嘴,從中間噴出。噴霧塔,旋轉落至塔底乾燥,形成空心微型球。
作為紅茶飲品,如果說傳統紅茶難以撬開、煮起來麻煩,那麼通過茶葉的深加工,將健康與時尚的元素有機地結合在一起。空心微球速溶紅茶粉的出現,極大地解決了人們想喝紅茶卻沒有時間泡茶的問題。通過它,喝茶可以像喝速溶咖啡一樣簡單。
'茶粉裡的顆粒是空的。當用熱水或常溫水沖泡溶解時,空心微球內的空氣受熱膨脹,微球就會爆炸。這種速溶茶產品具有良好的溶解性和流動性,能有效保留茶的香氣和茶的功能性活性成分。劉中華介紹道。
20世紀90年代初,我國茶葉出口市場萎縮,茶葉生產能力過剩,中低檔茶、夏秋茶大量流失,不少茶園荒廢。劉中華在思考:如何用科技解決茶葉產能過剩、茶產業效率低下的問題?他和他的團隊把目光投向了茶葉深加工的研究。他認為,只有拓寬茶葉的應用領域,提高茶葉資源的利用率和附加值,才能提高效益,產業才能健康可持續發展。
打造綠色、安全、高效的茶葉深加工技術,是劉中華團隊一直努力的方向和目標。
如今,劉中華團隊在茶葉深加工領域的技術創新和推廣應用,引領中國茶提取物行業主導國際市場。
劉中華表示,我國茶葉深加工技術已傳播到20多個國家和地區。
10年來,為推動紅茶產業發展,劉中華團隊研究制定或修訂了6項紅茶國家標準和13項湖南省地方標準。一系列技術創新和產品創新,有力支撐了湖南安化黑茶產業規模從2006年的不足2億元增長到2016年的150億元以上。國家級貧困縣安化茶產業稅收突破200萬元,成為中國茶產業稅收第一縣。科技支撐安化黑茶發展成為中國十大茶葉品牌之一。
劉中華說:“現在物質水平豐富了,生活水平提高了,健康意識加強了,我知道自己需要多喝茶了。”希望更多的人養成喝茶保健、養生的生活方式。因此,只有產品豐富化、多元化,每個消費者才能找到適合自己需求的茶。”
劉中華聯合湖南省茶葉研究所、湖南省茶業集團組建的高度融合的“茶資源經濟高效、生態利用”創新團隊,發明了誘導和調控開花、鬆散等紅茶加工新技術。茶花開花、磚面花花、快速老化、高效安全綜合降氟等,構建了機械化、自動化、標準化的現代紅茶加工技術體系及配套設備,突破了阻礙發展的三大技術瓶頸切實保障湖南紅茶產業質量、安全、效率等方面的質量,有力支撐紅茶產業跨越式發展。建立了茶葉功能成分綠色高效提取新技術,提高了茶葉資源價值,並向大健康領域拓展。我國茶提取物主導國際市場,解決核心技術問題。創新團隊著力打造高效茶產業,帶動武陵山區、湘西特困地區200萬以上茶農收入大幅增加,加快精準脫貧。同時,團隊不斷在茶種質資源上進行創新,如培育出保靖金茶,其氨基酸含量是其他綠茶的兩倍以上。

版權所有 © 廣東智威包裝機械有限公司 | 保留所有權利