在大城市,一杯幾十塊錢的咖啡是很常見的。不過,在我國咖啡主產區雲南省,咖啡豆收購價格在每公斤15元左右。雲南省咖啡協會公佈的數據顯示,2015年至2016年收穫季節,企業向咖啡農採購的每公斤咖啡豆均價在13元至14元之間,市場貿易價維持在16元左右。雲南咖啡產量佔全國99%,但咖啡農一公斤咖啡豆卻買不到一杯咖啡。雲南咖啡是全省第二大創匯農產品,但高產優質種植基地不多,相當一部分基礎設施薄弱。由於這種限制,它處於低產、低效率的境地。加工和營銷過程更是“短板” 中國咖啡世界地位取決於雲南 中國咖啡工程研究中心陳振甲博士表示,截至2016年初,我國咖啡種植面積突破180萬畝,總產量14萬噸,佔世界總產量的1.5%。世界上有70多個國家生產咖啡,其中21個國家和地區產量超過10萬噸。中國就是其中之一。在中國,咖啡種植集中在雲南、海南、廣東、廣西等地。 20世紀60年代,我國咖啡種植以海南為主。當時,海南咖啡種植面積達到20萬多畝。 50多年後的今天,中國的咖啡種植以雲南為主,而海南的種植面積已降至不足萬畝。畝。 “雲南具有適合咖啡生長的地理環境和氣候條件。主要產區有德宏、保山、普洱、臨滄四大產區。咖啡總種植面積高達177萬畝,總產量13.9萬噸,佔全國99%以上。 。 ”陳振甲說道。目前,雲南咖啡產量近60%來自普洱。截至2015年底,普洱市咖啡種植面積達75.57萬畝,產量5.79萬噸。咖啡出口美洲、歐洲、亞洲等30多個國家和地區。作為中國咖啡產業發展的縮影,“雲咖啡”的發展水平決定了中國咖啡在世界上的地位。但長期以來,雲南主要以單一銷售咖啡豆為主,與下游加工配套不足,利潤空間較小。此外,咖啡種植面積發展過快,品質難以控制,逐漸成為發展隱憂。種植、“靠天”、缺乏加工和包裝 咖啡產業各鏈條的不利因素,讓雲南咖啡長期處於低端狀態。 “雲卡”面臨的困境是從咖啡園開始的。 “目前,雲南的咖啡豆只有在樹上才算品質好。 “農民們沿著咖啡林不加選擇地採摘咖啡樹。不同品質的咖啡漿果混合在一起,沒有初級加工設施。它們只在下雨時依靠自然乾燥和發酵。基本上靠天吃飯,質量損失極其嚴重。粗放的種植方式反映出行業標準的缺失和混亂。農戶自己種植有一套標準,企業種植有一套標準,加工生產又有一套標準……在很多專業人士看來,這種混亂的局面導致了雲南咖啡品質的普遍不穩定。 。這就是雲南咖啡價格一直略低於國際價格的根本原因。一是鮮果採摘質量差,未成熟果太多;二是缺乏綠色果品分離技術和設備,鮮果品質參差不齊;三是缺乏機械脫膠技術和設備,導致質量參差不齊;四是缺乏機械乾燥技術和設備。雲南省咖啡行業協會副秘書長胡璐告訴工人日報記者。精深加工的短板使得云南咖啡主要出口原料。記者了解到,即便是一些外企明確表示只需要來自云南的原材料,而即使當地企業具備一定的精深加工能力,也不會得到對方太多的信任。原料收購價格低廉也打擊了種植者的積極性。當購買價格太低時,咖啡農會選擇放棄管道或砍伐咖啡樹並種植其他作物。要彌補缺點還需要進一步加工。業內人士告訴記者,要想爭奪咖啡市場的國際話語權,就必須走深加工之路,影響國際咖啡期貨的採購價格。雲南當地咖啡行業的從業者一直在尋求這方面的突破。需要一兩家龍頭企業站出來,率先進行深加工,改變包裝方式,實現包裝形式的多元化。嘉威可以生產酒吧咖啡包裝機。包裝、掛耳咖啡內外袋包裝機包裝、咖啡蛋糕內外袋包裝機等提升產品質量,增強國際市場競爭力,搶占國際市場。

版權所有 © 廣東智威包裝機械有限公司 | 保留所有權利